查看原文
其他

“与身体的相处中,她找到新的生活方式” | 三明治访谈

2015-06-25 李虹亭 中国三明治

这是中国三明治成立四年来发布的

第1007篇 故事





与身体的相处中,她找到新的生活方式

下午三点,穿着红背心,背着红色双肩包的季耘,出现在她位于上海市静安区江宁路的Bikram高温瑜伽馆。她的皮肤黝黑,蓬松的短发齐脖,背心上有几处被汗湿了。季耘穿着短牛仔裤,本来就一米七五的她,更显得腿长。

五年前,季耘的日子可没这么悠闲。那个时候,她还在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做经理。公司刚接手了一个上海医药的上市项目,一百多号人被派到现场,季耘是其中之一。她每天忙到没有时间练瑜伽,这对于已经把瑜伽做为生活一部分的她来说,十分难受。在这之前,她刚结束在美国拉斯维加斯的Bikram Yoga教师资格培训。培训长达九个星期,一周练习六天,每天练习两次,如此反复。季耘怀念那样单纯、简单、健康的生活。

没有人能想到季耘会跟任何一种体育锻炼沾边,包括她的父母。她出生后七个月被诊断为脑瘫儿,因为送医较晚,表现出的症状是四肢不动、不出声、智力不长。母亲每天背着她去医院做康复治疗,直到两岁时,医生让父母把她带回了家。从小,季耘就没办法像其他小孩一样跑跳玩耍。等她长大一些,在体校工作的妈妈,把她放到篮球队里跟着做体能训练。跑了一段时间之后,她觉得脚后跟痛,去医院检查,医生说因为身体基础差、骨骼发育不好,一运动就会痛。

因为身体的缘故,从小到大,季耘的体育成绩几乎都不及格,就连进了大学,体育也是重修。

在江西财经大学念完会计和计算机双学位,季耘回到上海。没有太大竞争力的她先进了一个台资公司做财务。当时是2003年,她每个月收入只有一千多块钱,好在跟父母一块住,生活上没有太大的开销。过了大半年,安永华明会计师事务所招人,她有幸被招了进去。进四大对季耘来说,像是天上掉馅饼,所以她工作得格外卖力。一年半之后,当初招她进安永的经理,跳槽去了普华永道,也把季耘一块儿拽了去。进了普华永道,身边都是名校毕业生,季耘更觉得这样的机会来之不易,便开始每天没日没夜的加班,直到坐到了经理的位置。

升到经理位置,季耘总算有了更多时间呆在办公室里,但是每天坐十几个小时,她也开始担心健康问题,害怕发胖。正好,当时办公楼内开了一家瑜伽会所,所以,试了不同课后,她挑选了一套起点比较低的热瑜伽开始练习。

这套高温瑜伽练习由26个动作组成,配合两个呼吸练习,标准课程为一个半小时。体式练习在高温环境下进行,练习过程中会大量地排汗,对于当时体质偏弱的季耘来说,在身体充分预热之后才开始进行身体拉伸比较合适。每天早晨练完瑜伽,季耘就上楼工作。开始练瑜伽之后,她发现自己在工作中更能集中注意力。由于加班的常态,晚上睡觉时间虽然只有四、五个小时,但睡眠质量却非常高。所以,她就把练瑜伽的频率加了上去,基本保持天天练习,以至于每天不去动一下,出一身汗,就觉得不舒服。

几十年下来,瑜伽是她身体唯一可以做的一个锻炼。



Bikram教师培训,拉斯维加斯,2010年春

2010年的中国大城市里,总能看到瑜伽会所的标识,它们提供各种各样的瑜伽课程,而授课老师的背景参差不齐。季耘学习的这套热瑜伽,借鉴的是美国的Bikram Yoga,由印度瑜伽老师Bikram Choudhury及其妻子Rajashree从传统Hatha瑜伽体系中提炼并创立的一套瑜伽体系。当时在中国并没有经Bikram授权的瑜伽馆,也没有专业的老师授课。而Bikram Yoga的创始人Bikram Choudhury每年都会在世界各地举办瑜伽教师培训,费用高达一万多美金。但同时,Bikram Choudhury 在美国也引起了一些争议。

2010年,季耘在瑜伽会所练习这套热瑜伽已经接近两年了。她经历了这套瑜伽体系对自己身体的改变,对她工作压力的释放与平衡,她想知道真正的Bikram Yoga到底是怎么回事。

抱着试试的心态,她先申请了美国签证,接着向Bikram Yoga美国洛杉矶总部咨询教师资格培训,希望通过这9个星期体验真正的Bikram Yoga。在教师培训开始的前一周,她才去跟老板请假。正好她手头的工作都做完了,老板也就批准了。作为那次唯一一个飞去美国参加Bikram Yoga教师培训的中国人,季耘并没有做太多的准备工作,就连Bikram Choudhury本人走过来跟她讲话,她也没有认出这套热瑜伽的创始人就站在自己对面。

加入教师培训营后,季耘开始与来自全球超过50个国家总共400多Bikram Yoga练习者朝夕相处,共同经历这9个星期训练生活。她发现来参加的人从十七岁到七十岁都有,生活背景不同,每个人参加培训的目的也不一样。有的像她一样,想去体验一下,有的是因为热爱这个团体文化与生活,有的希望成为老师,分享这套瑜伽练习,还有的是打算参加培训之后自己开一家瑜伽馆。



三个月的时间,大家都完全投入及沉浸在这只有瑜伽和瑜伽团体的生活当中,就像生活在一个瑜伽的“bubble(气球)”里一样,以至觉得整个世界就是这个bubble,而当人离开这个环境,回到骤然不同的从前的生活,就会觉得很多东西没法适应。

故事回到开头。结束了三个月的培训和一次在旧金山的授课,季耘回到普华永道。因为被公司派去做项目,她没办法回瑜伽馆练瑜伽。季耘知道,结束手里的项目之后,还会有别的客户要服务,她手里的项目只会越来越多。无法持续地练习瑜伽使她萌生了辞职的想法。

但辞职意味着她要同时放弃安逸熟悉的生活环境,丢掉这份工作带来的高收入。当时的男朋友,因为没办法接受她的想法,两个人的感情也因此断了。季耘的父母也不支持。父母越是反对,她抗争的越是厉害。巨大的精神压力反映到她的生理上,例假停了八个月。

压力大到季耘完全hold不住,没办法专心工作也使她心生愧疚,最后,她决定辞职。辞职的头三个月,她每天都没有什么事情可做,在家对着父母,一说话就吵架。每天一早就出门去练瑜伽,下午就在街上溜达,按她自己说的,“逛啊、逛啊、逛啊,走啊、走啊、走啊,从冬天走到了春天,走了三个月。”

接受过正统Bikram瑜伽体系培训的季耘,也开始挑剔瑜伽会所的课程基础设施,如温度、湿度的设置,老师教学的专业性,以及会所的瑜伽氛围。她走在路上就想,“如果自己有个最正宗的瑜伽馆,可以天天练习,该多好。”她怀念瑜伽培训时瑜伽生活的纯粹与简单,怀念这个社团给她带来的生活的归属感

季耘希望能在生活的地方创建这样一个场所给自己,也可以尝试建立这样的团体。她开始到处看适合开瑜伽馆的场所。但是对于季耘来说,她也有不同的选择,可以重新找一份相对轻松的工作,只要能够保证练习瑜伽就行。毕竟说到要投资做生意,风险和压力也是巨大的。倒是场地先找上了她,2011年,通过房产中介的介绍看了一处场所,还真挺合适的。



后三个月,她就开始跟物业谈,向有关部门的领导解释这个项目是怎样的。这个过程又谈了两、三个月。直到签字前,她心还悬得厉害,不确定自己到底是做还是不做。最后签了字,箭在弦上了,没有退路,只能做了。

第一年瑜伽馆办起来,由于季耘压低了所有的运营成本,瑜伽馆盈利相当不错。受到鼓励,季耘开始对第二年有了更多的期待,也对瑜伽馆进行了扩展。但是第二年并没有如她设想的那样,课程的扩展增加了运营成本,再加上母亲体检发现乳腺癌,开刀、化疗和放疗使母亲伤了元气。瑜伽馆的利润也因为成本的上升而减少,劳动的付出没有达到预期的收益,季耘心里落差很大,甚至开始质疑自己当初的决定。



用了两个星期来反思,她最终找回了自己办瑜伽馆的初心:给自己提供一个场所练习瑜伽,过瑜伽生活。

季耘想,当初在什么都没有、各方面压力巨大的的情况下,都能把瑜伽馆办起来,现在已经有一定基础了,瑜伽馆也在正常运营,怎么就不能继续呢。第三年调整过来,她先把生意稳一稳,不再每天花200%的精力和时间在瑜伽馆里,而是走出去,交更多朋友,也做许多新的尝试,反倒意外发现自己身体的潜能。

2013年夏天,创办瑜伽馆第三年的暑假,季耘休息了两周,独自去了青海湖骑自行车。四天时间,每天骑八十多公里。二十多年没有骑车的她,第一天刚骑了五公里就受不了了,一直是陡坡。但是常年工作及练习瑜伽所养成的忍耐力,让她熬下了第一个80公里,到达了第一天的基地。第二天刮风、下雨、打冰雹,她仍然骑行在路上,却意外见到雨后太阳与彩虹。第三、四天经历了那种长缓坡、国道等不同的路况,以及身体出现的不同极限状况。骑完去还车,老板跟她开玩笑,“我们还在想你能不能骑完,你刚来的时候都觉得你摸不清状况,也没有计划。”

这是除瑜伽以外,季耘第一次接触到其他的外力训练。



独自完成青海湖360多公里的环湖骑行再次鼓励了季耘,她体会到是瑜伽让她重塑了身体的基础,并使她重新发现了身体的潜能。她热爱长途骑行的孤独感,对毅力、耐力的要求,以及万事都需要对自己负责的特质。

从青海湖回来一个星期,她就去车行买了一辆自行车。自己经常独行,或邀朋友结伴长途骑行,之后还带着瑜伽班的学生去崇明岛骑车,帮助他们发现身体的潜能。她开始组织不同的活动,提前安排好度假村,每天带学生练瑜伽,还为学生们安排了烹饪课。度假村里有有机农场,学生可以去摘有机蔬菜,里面还有小动物。季耘发现就连平时不怎么说话的学生,这时候也跟大家有了更多的交流,整体形成了一种社区的感觉。

除了练习瑜伽,季耘也开始去健身房进行器械训练、游泳。她觉得以前自己的身体受各种限制,现在自己的身体被完全打开了,能够做任何运动。她感觉瑜伽像一把钥匙,让自己的身体重新被打开,而且像是活回去了。35岁的她感觉比之前年轻的时候状态更好。



在刚过去的6月21日第一届世界瑜伽日,季耘联合黄埔区体育总会,开办了“Yoga For Everyone,BIKRAM YOGA-大众瑜伽”公益活动。她和瑜伽馆的老师、学生们,在活动现场教授大众Bikram Yoga,来宣传这套瑜伽,鼓励全民健身。

她说:“也许(打开你身体的)那把钥匙是骑车,或是别的体育锻炼,或是烹饪,或是其他的兴趣爱好等。我想分享给大家的是什么呢,是让大家能够打开自己的心,通过尝试不同的活动和项目,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、价值和健康。”

她觉得很多人低估了自己,认为自己年龄大了,身体条件不允许,或说自己不适合,有众多的理由与借口。她说,“可是,你不试试怎么知道呢?无论什么时候,什么情况,无论你年龄多大,不要认为太晚、太弱或不适合,任何时候你都可以从头开始。”



我们想报道的三明治人物包括:• 曾经和正在做出创新改变的三明治• 在各种压力中,计划做出改变的三明治• 尝试失败,正在总结思考的三明治• 身处于大众媒体平时不常注意到的领域和行业的三明治

• 地域不限、国籍不限,年龄通常在25-39岁之间


欢迎自荐和推荐受访者

(邮箱:webmaster@china30s.com)



推荐阅读

点击图片即可阅读



他为山里的废旧木头 找一个城市的家” | 三明治访谈





陈想起:参与见证女同文化十余年互联网浪潮 | 三明治访谈




三明治同行者征集

点击图片查看详情,请报名者密切关注个人邮箱,这是我们回复你的唯一方式。
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